《长城》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1-03-07 10:41:08   浏览:9872

关于《长城》的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长城》的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城》的教学反思1

  今天给四年级的孩子上了“长城”的第二课时,感触较深。

  近来上课,我以没有备课的习惯,喜欢拿着教材就走上讲台。当然,这个内容是我在前面教学中已经上过两遍的内容。不过是没有明显记忆的,现在上就是凭感觉来的。

  上这节课,我首先让孩子通读全篇课文,然后后让孩子找出,“那一段写明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和赞美的?”很明显,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这个内容。

  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我就抓住“伟大的奇迹”这个关键词解读全篇课文,让学生到前面去找,有那些地方能体现“长城”的“伟大和奇迹”。这个答案在前面写“长城”的“长、构造、建造”三个方面体现。

  问题提出后,第一个学生找的是“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找到后再以多种方式去读,在读中感悟情感。顺带着把说明方法(列数字和做比较)也提一提。这一句正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后面的教学我就抓住这一突破口,解读全文。

  “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到底有多长啊?”下一环节就顺利的引到了长城的长。

  “伟大的奇迹还提现在哪儿呢?”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找到“城墙的宽、高大坚固等。

  最后还让学生浏览整篇课文,看作者是由怎样的顺序来观察的,找关键词就发现是由远及近的顺序。这样一归纳整理,整堂课就结束了。

  《长城》的教学反思2

  下课后,对这节课中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冷静的思考。我想:教材是已知的,而学生的答案却是未知的。也正因如此,教学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若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抓住其中的“亮点”,而只顾自己教学的顺利进行,那么必然会掩盖学生的独特思考,也浪费了难得的生成资源。

  当孩子读了资料,说出见解时,我为了教学的正常进行,而给予了全盘的否定。其实,孩子毕竟还小,他们说出的感受就是在自己所能理解的基础上真实的体会。而我,因为教案的预设太过于单一,当出现了种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时,而觉得始料未及,因此无心关注生成。

  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以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想,我若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善于发现、善于捕捉,并及时纳入教学流程中,生成新的问题“生长点”,那课堂将为更为精彩。当学生说出“秦始皇真残忍,没必要修长城”时,他们就感受到了当时条件的艰苦,感受到了劳动人民挥了汗、流了血。我若能引导:“孩子们,劳动人民为修建长城付出了许多,有些甚至是宝贵的生命,可是若没有这道重要的防线,死伤的百姓也许更多,那将会血流成河。万里长城也就是劳动人民用智慧与血汗建筑而成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好万里长城。”这样,将不仅尊重了孩子的思考,也让他们更为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生命的本色才最有价值。精心预设,关注生成,才会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

  《长城》的教学反思3

  本文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大多数学生对长城不是很熟悉。课前我让学生查找了大量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他们对我国的世界遗产之类的话题比较感兴趣,其中很多地方他们亲身体验过,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因而要通过反复品味文章的语言来表达出他们对于祖国文化的赞美。

  本节课,我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真正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本课的设计重在如何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关键段落以及借助其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达到教学目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想象的方法很多,本节课就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展开合理想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词语的教学环节,增加了语言训练点。能抓住本课中在音、形、意等方面有特点的词进行指导,让词语教学更加扎实。

  2、本课重点体现的是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在第一自然段中运用这种方法体会长城的长,画出体现长的词语,让学生体会。让学生明确抓住关键词语能帮助理解课文。接下来让学生在二、三自然运用这个方法,画出关键词,理解内容。学会方法,运用方法,理解课文。

  3、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填“长城结构图标”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在上课开始汇报交流,达到了帮助理解课文,升华感情的作用。

  4、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的重点语段。在讲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了重点词语,“站”“踏”“扶”情不自禁的想起劳动人民建造长城的艰难,“没有……没有……”我用语言进行了渲染,感染了学生,产生了联想,进一步让学生想象,理解建筑长城的不易,艰辛万苦,从而明白了长城是个奇迹,理解他的气魄雄伟。这段文字中间有一定语言关系,从我预设的这些关键词语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不容易,在读课文中有调动情绪的手段。“多少……才……”句子用变换句式对比的方法体悟情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与“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的对比,再引导学生带着敬佩之情读好“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体会“多少”、“才”这两个关键词中包含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也较有情感了。

  不足之处:

  在第二段的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长城的雄伟气魄还是有点少了。整段下来有点感觉只是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以及它们的作用,学生没有读出那种感觉。在体会“为什么说这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之后,教师相机设计一段语言进行渲染:“是呀,长城工程浩大,施工艰难,据计算,如果用修筑长城的砖头和条石筑成一道宽1米,高5米的墙,这道墙可以围绕地球一周多,这样的长城修筑需要多少代人的生命的付出。

  在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支持的古代,能够修筑如此雄伟的长城,能不说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吗?”这样的话语是充满智慧的,富有激情的,学生再次发出赞叹时,学生的朗读应该会更好一些。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朗读积累,我们要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另外,要尽可能的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这节课上有些同学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参与回答问题,课堂上要尽可能多的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给孩子充分的思考、交流、展示的时间。

  《长城》的教学反思4

  《长城》是人教学版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气魄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气魄雄伟的特点,激发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难点是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

  那么现在,我就结合着自己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如下反思:

  1、整个教学的设计思路清晰,起到了较好的提纲挈领作用。课堂中我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发现评价长城的那句话。那么,这句话就成了我课堂教学中不断重复出现的中心句。接下来,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这个句子。在下午的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2、从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了地图和图片,同时也理解了“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含义。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从长城条石的大,路的宽,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有些不理想,自己的讲解太多,学生比较被动。我想,如果能让学生上课前自己查阅有关于长城的资料,情况可能不一样了。

  4、第三段的教学我主要想让学生通过体会修建长城浩大、艰巨的.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以及作为中国人为有这样的长城而骄傲。教学的时候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到一句最受感动的话,找出来后谈谈为什么被感动,我原先设计从石头的重(每块有两三千斤),从工具的落后(只能靠肩膀和手),从山势的陡峭中体会修建长城的艰难,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很好抓住学生语言中的机会,加以强调。好在后来出现一段扩展的资料倒是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受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结晶。

  5、课文的开头以国家元首对长城的题词切入,结尾以学生的题词收尾,前后呼应。我从可以赞叹长城气魄雄伟,赞叹创造长城的伟大人民,抒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这三方面引导学生。学生的题词都不错,如果时间再长一些,学生交流后的效果就会更好。

  《长城》的教学反思5

  《长城》这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二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到了充分的朗读课文,自主完成预习作业。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课堂上的一些训练从课文内容出发,再加上老师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指导训练,使师生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激情充沛。

  从先教学一、二自然段,再教学三、四自然段这个路子来看,如果能再放手,让学生就全文谈有感受的语句,相信学生可讲之处会更多,所谈感受体会也会更充实、深切。

  在学生发言时,有极个别学生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忽略了其他同学的发言,忽略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课堂虽然显得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活跃,但无法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想的体会上有更深一层次的提高及升华。这也是今后教学中我应该注重训练和正确培养的地方。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文章,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忽略这方面的训练。我让学生看图对照课文的描写说出自己的感受,而这节课欠缺的环节就是有感情地读课文的同时,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画面。而把指导有感情朗读和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设计“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相脱节。应该引导学生读文章想画面,让学生能把抽象的文本在脑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老师备课要对大纲、课标、教材有较深的理解和钻研,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状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说到什么水平,而应该回答到的是什么水平,老师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并规范凝练自己教学语言,更好的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速率。

  总之,看图学文不能忽略读文章想画面,也是训练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从文本中发现与学生有联系的共鸣点,激发学生的情趣;读写结合,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要结合写法的学习训练;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及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老师要精心备课,理论依据、教材文本、学生情况并重。

  《长城》的教学反思6

  《北京的长城》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的内容,这篇课文的后两篇课文分别是《颐和园》、《秦兵马佣》,这三篇课文共同反映一个主题:中国的“世界遗产”。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自读自悟教学法,以学生的“读”为主线贯穿全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议、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远看长城,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在传统课文中,属于一篇看图学文,如何依据新课标的思想,又汲取传统教学的所长,成为确立本文重难点时我思考的一个问题。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着重于通过图画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表达顺序及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观察顺序和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图画的能力,学习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课时的教学侧重通过看图学文,理解重点词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在反复诵读、感悟想象中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这堂课的设计时,我采取了以图为主线,结合课外搜集的有关介绍长城的相关信息,组织学生阅读,品味课文语言而达到理解感悟课文的设计思路。

  看图解词,感受“长”:第一段教学紧抓“长”的特点,首先由看图入手,借助媒体呈现画面,直观感受远观长城蜿蜒曲折、雄伟壮观的特点。再抓“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形象的比喻,还是由图入手,借助形象直观的画面,通过理解关键词“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具体形象、含义,达到学生理解的效果。接着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感悟长城的“长”,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使长城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直观化、具体化。

  图文结合,感悟“坚、巧”。第二段教学着眼于感悟文本,解决疑问,图文有机结合,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构造特点。随机出示有关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图片、课件。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加深理解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妙的构造特点。

  看图想象,品味“智、奇”。第三段教学先透过画面内容,结合课外资料拓展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延伸画面,具体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是用“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再通过反复品味文中重点词句,在反复诵读中进一步感受、理解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以此激发学生情感。

  以情激情,披情入文。教学初始,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简单交流各自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课文最后这两句话,反复吟诵,力争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真正做到披情入文。

  《长城》的教学反思7

  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窗口。其中《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课文共四段,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的: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

  备课时,我将这课的重点定为: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里,我就结合预先设定的这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课堂实际的效果,学生的所得进行反思:

  整节课我预设是采用了回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理解“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句话。“气魄雄伟”“奇迹”是什么意思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由此展开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从远看长城、近看长城、建造长城的伟大人民三个方面一次次地理解感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中心句子的理解基本是层层递进,朗读也是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

  远看长城时,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度和长城蜿蜒的姿态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读文,谈收获,适当时机教师给予补充。如:长城的“长”,有了学生发现的数字“一万三千多里”的说明,我询问了“山海关”和“嘉峪关”分别在哪个省,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跨越了这么多省,那会有多长?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近看长城时,重在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我通过板画先让学生了解了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分别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用?这为学生理解后面“劳动人民的智慧”埋下了伏笔。抓住“条石、城砖”补充浇筑的东西来感悟长城的高大坚固。

  在了解了它的特点之后,再来感受它雄伟壮观的气势。品味语言,由“站”“踏”“扶”这几个动词告诉我们,作者亲眼见到了长城,亲身接触到了长城,由这承上启下的句子,产生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联想教学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叩问文本,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比如:“数不清”、“两三千斤重”(工程浩大);“没有??没有??”(设备的简陋);“无数??无数??”、“一步一步地”(条件艰苦)。多种形式反复读,引导学生体会无数古代劳动人民在修筑长城时付出的血汗,在品读语句之后,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透过这厚厚的城砖,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体会长城建筑的不容易。

  但是,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一个缺失,就是在学生发言时,我和学生的对话缺少配合,让学生个别读的机会少了。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多读,多说,多思,多写。学生读书后,我应创设各种机会,放手让学生完整地讲出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了思考了感悟了后我再适时指导,不能害怕学生讲不出而浪费时间。如果不多给学生机会,久而久之就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乐于不善于思考问题而只会坐等教师讲现成答案。这个问题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要格外地重视。